导语
在当今现代社会,一提起“经纪人”这个词,恐怕有很多人会联想到那些艺人或演员,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经纪人”,替他们去和剧组或出品人谈片酬,这种“经纪人”是专门为他们自己服务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纪人”。
在目前的广大农村,也有一种“经纪人”,他们负责为广大的农民朋友联系农产品的销路,也为城市里的超市或批发市场寻找农产品,他们广泛服务于买卖双方,为买卖双方架起了一座商品流通的桥梁,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纪人”、“中间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也有一种和现代社会一样的“中间人”,他们在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配图来自网络一、牙人与牙行的起源
中国古代,在市场上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评定商品质量和价格,并从中抽取佣金的中间人叫“牙人”,而从事这种行业的机构叫“牙行”,他们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买卖双方的中间人。
在商品贸易活动中,一些价值较高、专业性比较强、市场行情变化快的商品进行交易时,交易双方为了避免失误,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往往都需要“牙人”和“牙行”从中说和,并给出正确客观地估价,生意成交以后按照金额牙人抽取一定比例的报酬。
牙人由来已久,西周时期称之为“质人”,汉代称之为“驵侩”,唐代以后的商业逐渐趋于稳定和成熟,被称为“牙人”或“牙郎”“牙侩”,至此,“牙人”的称谓才真正定型。五代时期,逐渐出现了由牙人开设的经营中介业务的机构,称为“牙行”,宋元时期牙行进一步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行业,明清时期是牙行发展的高峰阶段,也是政府对牙行制度不断完善、牙行职能不断增加、牙行与封建官僚制度相互依赖和融合的阶段。
配图来自网络二、明清时期牙人与牙行发展的特点
1、人数剧增
明清时期牙人牙行的从业人数是前所未有的,据官府统计,清朝雍正时期湖北省有“经济牙行共五千二百四十二户”,嘉庆时直隶“额内额外牙行一万三千六百零二名”,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的数据只是官方按照牙贴统计出来的“官牙”数量,而大量甚至超出官牙的私牙则不在这个数据里面,也就是说,官牙和私牙加起来的总数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配图来自网络2、分布地域广
a、城市
明清时期的牙人与牙行分布地域比较广泛,既分布在繁华的城市,也分布在偏远的农村集市,或者说,哪里有商品贸易的出现,哪里就有这些牙人的身影,在繁华的城市里面,牙人和牙行的数量自然是数量可观,据《扬州府志·风物志》记载:“扬州、瓜、仪,经纪不下万人”,特别是瓜州,甚至大多数居民都从事牙人的职业,专职或者兼职,几乎到了全民经纪的程度,可见当时的贸易发展已经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配图来自网络b、县镇
在明清时期商品贸易相对发达的市镇也大量充斥着牙人和牙行,例如江西樟树镇,为药材的贸易集散地,清代“行号铺店达数百家,中等行雇佣店员约二十多人,不愧为川广西北药物所总汇”。即使是一般的县城乡镇,只要物有所产,物有所卖,牙人牙行的数量就不会少,就算是没有什么特产、经济也不发达的州县也会有一定数量的牙人存在,因为牙人牙行已经成为了商品经济的代表性符号,只要有商品经济、商品贸易的出现,必定就会有牙人牙行的存在。
c、乡村
普普通通的农村市集中也有不少牙人参与其中,他们主要参与大型牲畜的买卖、粮食、土特产品的买卖,为买卖双方提供中介服务,据明朝嘉靖年间《莱芜县志·市集》中记载,全县有大集市十七个,其中西关集斗称牙行十八名,鲁西集斗称牙行二十七名,土子口集斗称牙行四十二名,旧赛集斗称牙行二十名,统计下来,全县十七个集市共有斗称牙行二百零八名之多,可见牙行在当时的发展状况有多火爆。
配图来自网络3、参与的商品种类多
明清时期,牙人牙行所参与的商品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说凡是可以称为商品的,都在他们的经营范围之内,明代万历年间的《扬州府志·风物志》中记载:“凡鱼、盐、豆、谷,觅车船、雇骡马之类,非经纪关说则不得行。”清代也有规定:“市中贸易,必经牙行。非是,市不得鬻,人不得售。”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参与市场贸易的商品就都成了牙人牙行的经营对象,甚至“花、布、柴米、纱、縩,下及粪田之属,皆有牙行。”
《士商类要》中曾这样写到:“买货无牙,称轻物假;卖货无牙,银伪价盲。”这句话既印证了牙行在各种买卖交易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也道出了南来北往的商人离不开牙行的原由。
配图来自网络除了上面说的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以外,他们还把具有服务性质的第三产业也纳入到了他们的经营范围,包括民间房屋的租赁,劳动力的雇佣,民间借贷等,都由牙人从中经办,可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
4、牙人的构成复杂
关于牙人的身份,或者说从事牙人的职业要求,明清两代都有严格的规定,清代的有些规定或者说要求都是延续明代的,据《续通考·市籴一》记载:“凡城市乡村诸色牙人及船埠头,准选有抵业人户充当,”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充当牙人的人选只有家境殷实之人才可以胜任,也就是说,牙人必须要有固定的住所,有自己的产业,在交易当中或者事后一旦产生纠纷或矛盾,牙人必须要随时可以找得到,随时可以出面解决问题,这是官府之所以这样规定的初衷。
配图来自网络但是,在现实当中,官府的这个规定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贯彻和执行,甚至说是形同虚设,因为上至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下到民间百姓,甚至是地痞无赖等三教九流,只要是本人想从事这个职业,都可以堂而皇之地成为职业牙人。
之所以这么多人想成为牙人,是因为牙人的利润相当丰厚,甚至有人形容“早晨没饭吃,晚上有马骑”,可见来钱的速度之快,在这种重利之下,有很多有身份的人也加入了牙人的行列,比如,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唐甄就曾做过多年的牙人,每每提起颇为自豪。
配图来自网络利润丰厚的牙业吸引来了各色人等,他们有着不同的出身背景、教育程度和职业操守,也有不同的行业经历,以及经验的多寡,因此,也导致了牙行的情况错综复杂。
5、分工更加精细
在明清时期的牙行中,每种商品都有专门经营它的“行”,彼此之间互不干涉,据清代康熙年间《通州志·赋税志》记载:“城中有葱菜行,瓜靛行和水果行。”由此可见,牙行的经营对象已经非常明确,每个牙行的经营范围或者说执业范围也十分狭小,之所以有这种现象,就是要凸显出“专业”,每个牙行在自己的领域里面做到最好,正所谓“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牙行在行内的经验越来丰富,服务水平也就越来越高,这也是牙行之所以要分行的主要原因。
配图来自网络在整个牙行系统当中,牙人的大小之分更加明显,大大小小的牙人牙行各司其职,构成了一个完备的而又发达的牙行网络,据清代咸丰时期的《南浔镇志·物产》记载:南浔镇经营丝业的大牙行,被称为“客行”或“经行”,在他们的下面还有专门为他们服务的“乡丝行”、“小领头”等,他们在乡间为大牙行收购生丝,赚取微薄利润。
从大牙行到“小领头”、“船户”,层层牙行组织把农民和商人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每一个步骤和环节都有相应的牙人为之服务,提供各种方便,这种现象尤其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十分普遍,特别是那些以出产一种商品为主的专业市镇,比如佛山、景德镇、湖州等地。
配图来自网络总之,牙人牙行是商品贸易发展的产物,其数量的多少与当地的贸易情况息息相关,越是繁华、贸易发达地区,牙人牙行的数量也就越多,反之亦然。明清时期因商品贸易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大部分城市乡村的商品交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牙人牙行的数量也是一路上涨,无论是数量和分布地域都是空前绝后的。
结语
牙人与牙行作为沟通贸易的中间商,从产生的那天起就一直在商品交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明清时期终于迎来了自身发展的黄金期,和前代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呈现出崭新的特色,无论是自身组织、业务范围,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均非前代可比,可以说达到了牙人牙行自身发展史上的巅峰。
配图来自网络其原因,主要得益于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市场网络的多样化,牙人从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逐渐成为社会上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一个阶层,他们在数量上、活动空间、经营范围以及对社会和市场的干预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不仅在商品交易的各个层面上有他们的参与,甚至在交通运输、纳税以及日常的租赁买卖中也有他们的身影,在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